太陽眼鏡的由來

 

據信最早在史前因紐特人已經有使用海象牙製成類似護目鏡的工具來減少太陽直接照射眼睛,不過真正成為眼鏡的型態目前最早的紀錄是在中國,文人趙希鵠在1240年的著作《洞天清錄》就提及「與大錢幣相像,顏色像雲母。」,並提到配戴此物可讓老人看清書籍及物品。

 

在12世紀更是有劉祁《歸潛志》記錄了當時用煙晶製作墨鏡,主要給衙門裡面的官差配戴,防止審問時的表情被人觀察。半個世紀之後,歐洲工業革命開始,精密金屬加工與玻璃工藝日趨普及,當時的眼鏡多經由小作坊手工製造,這些手工打造的眼鏡逐漸成為了上流社會手中的精品,製作者還會特意標示名字,頗有名匠的味道。工業革命中,最代表性的產物即為汽車與飛機,而這兩種交通工具的盛行也帶來了風鏡的流行,畢竟在沒有遮蔽的敞篷飛機上,不戴風鏡連眼睛都很難睜開。

 

近代的太陽眼鏡

 

在20世紀初期,駕駛專用的風鏡便成為了時髦的代名詞,同時也象徵的財富。當時的風鏡主要是採用玻璃製成,也有部分使用天然水晶,但比起一般的風鏡價格更是攀升了數十倍。在20世紀30年代,聚苯乙烯被發明出來,由於其透明度佳,與玻璃不分上下,不過也由於當時技術限制,產量極低,售價比玻璃還昂貴。

 

之後從20世紀50年代起,墨鏡逐漸成為一種流行並被時尚界追捧,從此奠定了墨鏡為時尚配飾的獨特地位。此後由於技術不斷的新月異,墨鏡也因此被附帶了多種功能性,例如需要可以阻擋紫外線的UVB,來保護眼睛;也可以調節屈光度讓墨鏡也有了矯正近視或老花的功能,其他還有抗藍光等各種功能,都讓墨鏡除了時尚之外,更加實用貼近生活。

 

國際墨鏡節

墨鏡節在每年的6月27日,嚴格上來說它並不是一個非常正式的節日,也或許僅僅是跟中秋節必須要烤肉一樣的商業噱頭。但無論你有沒有聽過,這個沒有儀式,沒有起源的活動還是相當值得參與的。相信大家都不可否認,墨鏡真的是一個很帥的配件,可能也是因為遮擋了眼睛與表情,給人多了一份神祕感,從而更加吸引人。

 

戴在眼睛的配件日新月異,在現在眼罩也是很夯的配件,皇家竹炭的「竹炭眼罩」除了可以遮光提升睡眠品質,也可以藉由竹炭遠紅外線促進血液循環,很推薦大家試試喔。